当前位置: 文化中国>

千黛 | 旅英小记·走马观几朵自己的花(一)

发布时间: 2021-09-08 15:54:30 | 来源: 中国网 | 作者: 千黛 | 责任编辑: 李芳

《V&A博物馆三个独特的雕塑》

千黛

此次伦敦,是自由行,但第一次来的心,还是得打卡。虽说看了四个博物馆,但都还是流于“五十步笑百步”的走马观花。很多东西,都值得再去花时间细看。

分享三个V&A博物馆印象较深的雕塑:第一图是块浮雕,很有现代派风味,居然让我联想到蒙克,虽然人物状态颇不一样。上面一排人物猛一看像印度大和尚,再看明显是欧洲人面型,可见当时欧洲很追印度的某些文化思想风尚,并且引为自己的时尚,会化为生活方式。下面两个人的头型,简直就是如今的朋克,深抠的眼睛深到了一个绝对夸张的蒙克程度,左手还翘个兰花指似的,看上去似乎很娘娘腔,但也许是古代瑜伽指式练习,也未可知。东西文明交汇交融的脚步,其实从来都没有停止。


image.png


大文豪雨果1829年出版了组诗《东方集》,他在诗序里说:“我们所有的人都比以前更为关注东方。东方已然是众多人魂萦梦绕的地方,也是本书作者向往之地。”人心趋同,设若如今有谁再在自己的诗集《西方集》序里出现类似的话,我们也不要耻笑他没见过世面了哈。

第二图的雕塑,小人的发髻,也明显类同东方,不过在我们常见的左右两个盘髻的基础上,创新了前后双髻。可爱的,还有小人一颗门牙有着匆忙观赏中会忽略的微微翘起,但恰恰是此处的微翘,才让人觉得她独特的生命力。


image.png


第三图是博物馆门前三条街形成的一个小街角的现代雕塑,不知道每个人物是否有故事来历,但脸脸相借的手法很有意思。每个脸不一样,但借过来在这张脸上的半个脸,却也能重新跟另半张脸和谐,尤其是右下方小孩和大人脸相借,居然也能各自和谐,更是难得的技巧。


image.png


我说的这三个所见,各种宣传单旅游介绍书里都没有讲解。出去看博物馆,除了攻略上的知识和常识,一定要在匆匆的“打马打卡”中,抓取一二三四朵自己眼中的花,看回自己有感觉的东西。否则,旅人甲和旅人乙都成了旅人丙,成了旅游教材和博物馆讲解中针对的“标准游客”,大家回来写出的游记全是高考题的标准答案,千篇一律,实在单调了些。“我要看东西,不能让东西看了我。”对于像我一样的普通游客而言,走马观花是个无奈的事情。但在这个过程中,尽量能抓取几件让自己开眼映心的东西,沉淀下来,那么普通人的游览,也可以有星星点点的不普通,内心世界多一些别样的灿烂。这样的走马观花,可以有。哈哈。


image.png


出发时,同伴带了俳句大师松尾芭蕉这本《但愿呼我的名为旅人》。整个去程的飞机上,一直优惠了我。看过多少富士山优雅图样画片的我,读到他这样写:“阵雨雾浓——富士山此日不见,妙哉”时,激动不已,片刻又懊恼不已:第一次见如此金句,不是在地面,可以拍案叫好;在飞机上,只能心里跟他击个掌。毕竟,免去人为的颠簸,是每个乘机人的责任。


image.png

千黛近影


千黛简介:

号妙飞天。诗画世家,灵韵妙悟,工诗文书画。毕业于北京大学,【抱千堂】主人。中国诗歌学会理事。

其著作《倾城之蝶》《问鹧鸪》《天地大美—王广才画作精品集》《“不似”的浪漫—张茂材画传》已先后入藏北大、清华、人大、复旦、南京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东南大学、大连外国语大学、中国海洋大学、内蒙古大学、山东大学、西北政法大学、南京财经大学、长春中医药大学、江苏科技大学、山东省及广州市图书馆。《五福临门》《绿憩》等画作由中华慈善总会等收藏。

分享到: